记技改公司青年电气技术员王书宇
来源: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:孟靖良 发布时间:2022年07月28日

       晨曦乍亮,阳光穿透云层撒向大海,海面上映射出深邃又耀眼的蓝光,风行走在海面上,踏起层层浪花,我怀着满心的期待,紧紧注视着他们,看着每朵“浪花”苏醒、升腾,前赴后继、此起彼伏,形成一场美丽且盛大的绽放……

  他是年轻“后浪”中的一人,在入职的短短一年中,不断学习、收获、成长,从一名现场“小白”逐渐转变为一名小有成绩的电气技术员,不论是施工监督、进度纠偏、问题协调等现场管理,还是接点确认、打点调试等专业工作,他都得心应手。对项目同事,他真诚热心;对作业班组,他有求必应,有问必答;对业主,他耐心细致。他在项目部与业主间搭建起畅通的沟通渠道,受到项目领导同事的一致好评,他就是技改公司21级员工王书宇。

在山的那边,是海

  王家新借由现代诗《在山的那边》告诫我们:每个人心中都向往一片海,面对重重山峦挡住去路,只有耐住性子,脚踏实地,一步步攀登,才会抵达山巅,看到波澜壮阔的大海。王书宇大学的专业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,没有接触过冶金领域,现场一些专业性强的电气知识也是陌生,专业的设备、仪表更让他手足无措,同时他性格腼腆、内向,不擅长与人交流,这些成为他投身现场,适应角色转变的巨大障碍。电气施工是一项门槛高、专业性强的工作,不仅要看懂图纸、懂得原理,更要求管理人员在与业主、厂家、作业班组的交流中,能清晰准确地阐述问题情况。不善交谈的他在刚入职时总是闭门造车,难以适应工作内容。第一次负责打点时,现场只有宝信的工作人员,工期紧张,需要每日汇报打点进度,专业经验的缺乏、低效的打点速度让他无比慌张,只能不断向宝信人员询问,对方不耐烦地问了一句“你到底是不是负责电气的?”他无比尴尬,却无可奈何。这件事也成为王书宇心头的一根刺,时刻敦促他要努力学习,尽快成长。为了记住仪表和设备的位置,他一遍又一遍地翻看图纸,直到主要点位熟记于心;为了适应现场管理,做到不脱节,他将每天的工作内容列出来,完成一项消去一项。到了调试的时候,他就拿着本子去将打完的点一一记录下来,然后找时间统一整理。过程中,他主动观察调试人员如何操作,边看边学习,遇到不懂的问题,就带回去同项目部老师傅们请教,时间久了,他也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调试工作。谈到这里,他无比感激李国军、李凯旋两位项目经理用人不疑,为他提供了成长的机会与平台;感谢曹乐、陈斌、高雪峰在他遇到困难时,给予贴心的帮助与耐心的教导;感谢李子兴,为他讲述如何确保安全作业,拓宽了工作视野;感谢一同入职的侯少鹏、王良涵对他的勉励与支持。

  项目团队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,前辈们耐心的指导、同事间的鼓励,逐渐温暖他,化作推动他不懈前行的强大动力,最终支撑着王书宇克服性格对工作的不利影响,实现了自身的突破。

海的澎湃,离不开每一朵浪花的奋力激扬

  2021年,王书宇当时所在的热轧区域项目部面临一场艰难的硬仗——1730轧机超高强钢生产能力提升改造工程。项目部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1号、2号开卷机压辊、外支撑、伸缩导板、夹送辊、矫直机等设备的整体更换,入口剪上通道废料输出卡钢、入口活套基础及轨道改造;6号、7号张力辊1号马达的更新改造。同时,要整体更新酸槽和漂洗槽及循环系统,更换出口2号活套轨道压轨器,并完成公辅、三电设施的配套施工。这一系列专业的作业描述让不了解现场的人眼前一晕。王书宇的主战场是近100个仪表及设备的电气调试工作,非专业人士往往并不理解,认为一台设备,两根线按照图纸一对一接不就好了?但现实是设计、厂家往往在策划阶段没有进行充分的交流,线的走向、接点都要现场自行确认,而一根线接点的过错往往就会造成设备无法运转。当接线出现问题却总是无法直接确认,就像面对一个挂满锁的箱子,而手上却拿着一大把钥匙,只能逐个“碰运气”。这是王书宇参与的第一个项目,没有任何专业的沉淀,他只能不断摸索,早晨6:30开始,干到后半夜3点也是常事,有时回了家,简单洗个澡、换套衣服,睡不了两个小时,就要重返现场。虽是这样艰难的环境,可项目部全体人员不喊苦也不说累,硬是以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韧劲,一路披荆斩棘,向着投产节点奋力冲锋。在王书宇的努力下,分包作业人员与设计、业主在5天的时间内完成打点2000余个,在最后关头为项目投产提供信号传导及“电力”保障。项目总工曹乐对他竖起大拇指,夸奖他吃苦耐劳,不畏艰苦,对待工作尽职尽责,面对专业盲区,能很快找到方法迅速进入工作状态,开展工作。

  后来工作调动,他来到焦直送项目部,将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发扬了出来。调试的时候,他每天和工人一起跑到现场,晚上十一二点才能下班。除尘器调试时发现灰仓堵了,他二话不说去拧开检修孔的螺丝,拆掉盲板,用手把灰掏出来。除尘的灰尘主要是矿粉,不易清洗,当与汗水夹揉在一起,更是难受,可即便沾了一身,他也不顾,最晚一次,仓里的灰始终抽不出来,他一直忙到了凌晨两点才回家。项目部技术员高雪峰评价他“小伙挺好,踏实肯干,就差睡在现场了!”

 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微小的,就如一朵跃起的浪花,仿佛转瞬即逝,可当千百万朵浪花一起,就能汇聚出一片汪洋大海——海的澎湃,离不开每一朵浪花的奋力激扬!

做一朵敢于奔涌的“后浪”

  毛不易在歌曲《入海》中唱道:“一起跃入人海,做一朵奔涌的浪花,时间会回答成长,成长会回答梦想,梦想会回答生活,生活会回答你我的模样”。在笔者眼中,电气调试总会与“单调”这个形容词联系在一起,作为项目竣工投产的“守门员”,电气技术员要经常一个人不分昼夜,同业主方的生产点检、设备厂家的现场指导密切配合,可能是在砖混包裹的电气室里,安静得连空调内机吹风的声音都无比清晰;可能是在拥挤狭小的电缆隧道或夹层中,在桥架间隙躬着身费力穿梭;可能是在高速运转的设备旁,耳听电机轰鸣,我问王书宇是否会觉得枯燥或失落。他坦率地回答:“枯燥感是有的,但是更多的是成就感,每完成一个设备的调试都是对项目的一份贡献,能参与其中并顺利完成,无比自豪”。

  寒来暑往,时间飞逝,回顾过去的一年,王书宇直率地说,他遇见了很多人,经历了很多事,有成长有不足,有遗憾有感动,但好在最后都坚持了下来,他渐渐明白,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。我问他对未来的自己有什么期望,他说最近负责除尘系统的调试,第一次接触,这让他深刻意识到自己知识的欠缺,他将会更加努力地学习,不断充实自己,争取早日能够独当一面。我很欣赏这样的目标,立足当下才能把握未来,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?点滴的积累,量变终会化为质变,一朵浪花也能攀越崇山峻岭的阻碍,澎湃出奔腾的激流。

  何冰在《后浪》里说道:“奔涌吧后浪,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”,能加入中国二十冶是幸运的,公司近50年的实践、积累与沉淀,丰富的管理经验、雄厚的技术实力,像是精心准备的礼物,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,不论是“小前端、大后台”的现代化管理理念,还是智慧与创新为一体的管理技术赋能平台,又或是“人人发声、人人实践、人人共享”的全员赋能文化,公司数字化发展的累累硕果被层层打开,可以尽情地享用,然后作为给养,去孕育更加丰厚灿烂的文化成果与技术果实,点亮更加光辉的未来。

  22级的年轻“后浪”们即将迈入公司的大门,他们带着天真烂漫的想象力,带着年轻率性的清新感,带着源源不断的创造力,将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,带来新的活力。如果他们需要祝福,那么,愿他们,也愿我们,心中有火,眼中有光,去追逐,去奋斗,去肆意挥洒汗水,去尽情成长,去忘我地燃烧青春,去坚定不移地向着“公司富强,员工幸福,业主信赖,社会称赞”的美好明天勇往直前。

  因为,

  后浪奔涌,未来可期!

电话:021-56600743 传真:021-56784839 地址:上海市宝山区盘古路777号
中国二十冶版权所有©2011 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维护   沪公网安备 31011302003554号
沪ICP备08107837号-5 工信部备案号查询地址